6月下旬以來,A股悄然結束單邊上漲態勢,開始調整。從主要指數的表現來看,上證50調整幅度居前,滬深300、創業板緊隨其后。特別是上證50,經歷持續調整后,距離4月低點的“距離”已不足10%。
與A股走勢相似,港股6月下旬以來,也“跌跌不休”。無論是恒生指數,還是恒生科技指數,目前均已“重新”回調至歷史低點附近,距離年內最低點僅一步之遙。
A股及港股為何持續調整,這種調整又將持續多久?對此,我們不從行業層面出發,不展開討論新興產業鏈(比如,光伏、鋰電),以及廣義穩增長產業鏈(比如,地產、煤炭、白酒)的景氣度表現,我們回歸到總量層面,從自上而下的視角,來看市場調整的內核邏輯。
事實上,回溯歷史數據,我們將發現,無論是上證50、還是恒生指數,它們的走勢均與國內經濟動能的變化緊密相關。國內經濟動能持續向上時,上證50、恒生指數一般快速上漲,反之,則往往進入到調整通道中。
具體聯系今年上漲50、恒生指數的走勢,5月和6月上旬的連續反彈背后,是經濟動能持續、快速修復。而6月下旬以來的持續調整,無疑,是市場開始擔憂7月國內經濟動能的修復將開始放緩、甚至可能“由升轉降”(盡管7月經濟數據仍未公布)。
A股、港股調整背后反映的對國內經濟動能的擔憂,“十分合理”——7月上旬,地產銷售面積出現了快速回落,同時疫情在多個地區出現反復,部分經濟活動持續受到干擾。不過,是否要因此直接看空市場?或許并不必要。從最新數據來看,7月下旬以來,一二線城市地產銷售已開始止跌回升,同時,盡管疫情仍對部分地區的經濟活動形成干擾,但科學統籌防疫與經濟發展的政策方針未出現任何變化,海南消博會的盛大開幕可一窺究竟。
當然,對市場不悲觀,并不等同于直接看多指數。回溯A股、港股近10年來的走勢,在國內經濟“下有底、上有頂”階段,整體指數的表現往往稍顯平淡,但行業層面,常常亮點頻出。典型的如2019年3、4季度,半導體、白酒等板塊的賺錢效應,遠遠超過了指數。
2022年的下半年,自上而下把握“底線”,自下而上尋找“亮點”。
風險提示:投資有風險,決策需謹慎。本文所表達觀點僅代表對宏觀市場的當期判斷,可能隨市場環境變化而產生調整,不構成任何信息屏受眾群體的任何相關投資建議與預測。
(徐驥為興證資管首席宏觀研究員、全球宏觀經濟及大類資產配置)
形成一致預期后,“下跌放量,上漲縮量”是兔年開市前后幾天港股特征。
港股短期走勢或受制于美聯儲加息等因素。
當前,電影行業的生態環境發生了重大變化,供給側改革持續進行,一方面政策自上而下進行引導,另一方面行業面臨的競爭環境更為嚴峻,因此未來電影行業必將進入高質量發展的階段,從業者應該加強精品意識。尤其是對創作層面而言,需要與觀眾、時代同頻共振。
取消交通運輸服務一線從業人員定期核酸檢測要求,做好健康監測,實施癥狀管理。